| ||||||
| ||||||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生的我,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四十多年来,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,在生活中表露无遗。 “这件衣服都四十年了,那时还得用布票才能买到。”对于五十年代出生的母亲来说,许多老古董她都舍不得丢掉,整整齐齐地叠放起来,也许这些物件对她有非凡的意义吧。听妈妈说,那时买布要用布票,买粮得用粮票,买煤要煤票,买电视要用电视票…… 父母七十年代结婚,那时的家具很难买到,一般都自己做,家家户户家具样式大同小异,无非都是些高低柜,组合橱、床头柜之类的,家里的家具大到床、衣柜,小到桌椅板凳都是爸爸做的,绿色环保,用到现在依然牢固。 八十年代中期,我也只有几岁,那时的粮食还是供应,每月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证去粮店里买,那时我懵懵懂懂地跟着大人拿着面口袋去买粮食,大人们将粮证递给粮店的工作人员,工作人员则在柜台里面,称好供应的重量,从一个金属通道里把粮食倒进去,柜台外面,大人将面口袋接在通道的另一端,粮食就装进了口袋,每个月粮食供应是按家庭人口定量的。 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,我在家闲来无事,翻到了粮证,只有几岁的我,看到粮证上的小格子上有的写个2,有的写个1,有的还划上一条线。我也照着样子在后几个月的上面画上了,再到下个月去买粮食时,粮店不给供应粮食了,“这月粮食这不已经供应过了吗?”粮店的工作人员指着画过的粮证说。大人们迷惑不解,后来只好把我这个当事人带去,又通过认真比对字体,事情才得以解决。 自行车是家里比较重要的物件,并不普及,家里的二八自行车是父母上班必备的交通工具,自行车的牌子“永久”“飞鸽”居多,结实耐用,在当时是值得炫耀的奢侈品。 煤球、蜂窝煤是家家户户做饭必须的燃料,买煤是家里重要的事,关系到家家户户做饭问题。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出现了煤气罐,这又先进了一步,但是还是会遇到做饭时,罐里煤气用尽的情况,还是会耽误做饭。 彩电开始登场,打破了黑白电视单调的颜色,爸爸买的第一台彩电是青岛牌的,首先搬到奶奶家,那时可真是稀罕物,价格也不菲,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,家里有客人来,是极受关注的。 之后冰箱、洗衣机等等陆续登场,很大程度上,给生活带来了便捷。 八十年代还出现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“万元户”,相当于现在的土豪了吧。 九十年代步入信息化,通讯越发便捷,互联网逐渐普及。“BP” 机有段时间十分的流行,许多人别在腰上,“大哥大”是“有身份的人”的象征,毕竟“大哥大”非工薪阶层购买得起的。 那个年代有条件的家庭已经开始购买电脑,也只是凤毛菱角,大学开设了该项课程,当然也就是浅显地接触WORD、EXCEL基础知识,还特意去培训机构进行了PHOTOSHOP的学习。 二十一世纪之后,互联网时代席卷开来,手机、电脑也开始逐渐普遍。2000年上班的我记得那时办公室出文件还是要用油印,没有现在的激光打印机,而每个办公室也只有一台电脑,办公室里的同事都是轮流使用电脑,许多工作还需要手写。每年职代会还需要趴在二楼平台上挂条幅,三十几米长的条幅赶在三月多风的季节挂,还是比较麻烦的,现在投影仪、电子屏成为会议的主角,操作简单,效果极佳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让生活更美好,如今,高铁、淘宝、支付宝、共享单车等许多新鲜事物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。航天载人飞船,辽宁号航母,成功举办夏、冬两季运动会,这些无不展示着祖国的强大,这些事物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,也许再过十年,随着科技的发展,还会有更多想不到的事物出现…… | ||||||
浏览: |